2012-06-23

高學歷的迷思?!

忙於考試的青年學子    (取自: 同濟大學醫學院網站)
從媒體刊物報導中得知台灣政府推行12年國教的政策讓大家吵得沸沸揚揚,許多精英家長急忙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就讀,怕推行12年國教取消明星公立高中後同儕的素質變差、沒有競爭力,很難考上好的大學,甚至從國小就開始安排好升學管道。

看了只能嘆氣,因為這是亞洲人承襲已久的觀念,一代傳承一代,認為學歷高於一切價值、認為高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高學歷等於好的人生成就,學生被訓練成考試機器,埋首於只存在於書本裡的知識,喪失了閱讀和求知的樂趣、喪失了學習待人處世、培養各自的興趣和探索世界的機會,反問這真的是教育的目的嗎?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天死記那些應付考試的外星文而失去孩子應該擁有的青春歲月嗎?

ㄧ次走在荷蘭街道上,看到路邊一個鋪磁磚的工人雙膝跪在地上,非常專心的研究如何將破損的磁磚修補好,當時心裡非常感動,我被他專注而認真的態度吸引著,他尊重他的工作並且盡力做好即便可能是你我覺得微不足道的事;另一次是個要關店的路邊魚攤,魚都賣完或是收起來了,冰櫃裡空空的,魚販雙膝跪地很專注的擦拭攤位兩邊的牆面,擦過的地方閃閃發亮。我就想為何荷蘭高速公路總是鋪得很平整、城市路磚也井然有序,也許他們確實做到了職業不分貴賤,尊重各行各業,以自己的職業為榮並且盡力而為。
小朋友觀察由泡泡水做成的透明薄膜, Nemo science museum   (photo by: Mag)
吸一大口氣吹向薄膜,觀察薄膜的變化,  Nemo science museum   (photo by: Mag)
西方教育採行職業教育並行不迷信大學教育,法國重視學子的性向幫他們找出專長;芬蘭要求自我管理,同樣將個人專長具體化,以能照顧自己不成為社會負擔為目的;美國家長大多不迷信明星學校,只鼓勵對學術專研有興趣的人進好的大學。

補習班內的學生   (取自: 大學風報)
如果家長們依然擁有高學歷迷思,教育制度不管怎麼改還是治標無法治本;家長依然投入更多的金錢送孩子去好的學校、去補習,所以家長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賺錢、變得更忙碌,每天與孩子相聚短短的時間裡,有辦法查覺孩子行為的差異嗎?對孩子來說,每天埋首於書本的知識裡,如何去探索自我人生的意義、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書本是死的,人生是活的,走一趟博物館或美術館,背不起來的歷史人名可能會忽然記憶深刻;補習班的學費存下來安排一趟國外旅遊,搞不清楚的世界地圖可能變成最喜愛的科目;數學文字像是外星符號那就離得遠遠的,買東西知道錢算對不對就好了,絕對有另一個專長等著你發現。

科學館內說明"水是從哪來的!"的裝置,
小朋友可以親身體驗下雨、玩水、淨化水的過程,  Nemo science museum   (photo by: Mag)
孩子成長的速度是用火箭計算的,這期間是人格養成最精華的歲月,正向的品格、良善的心、認識自我、擅於思考、認真的做事態度、廣泛的求知慾、解決困難的能力,這些才是成就美好人生與祥和社會所必備的條件,不是那一紙文憑。

省下跟同事聊天、喝下午茶的時間趕緊把工作完成,回家跟孩子談談心,知道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了甚麼事情? 開心嗎? 學習了甚麼新的有趣的課程? 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喔!

互勉之!